**12月的教研组会议室,咖啡杯旁堆着磨课教案和半包润喉糖**
我数了数桌上的空糖纸——这周第三次熬夜了。老陈揉着太阳穴嘀咕:“这次单元整体设计,咱们是不是又绕回老路了?”他这话像根针,扎醒了我。三年前第一次接触“单元整体教学”时,我们兴奋地印了厚厚一叠理论资料,结果发现学生连基础知识点都没吃透。后来蹲在初三(5)班听了两周课,才明白问题出在“虚假整合”:把课文强行捆在一起,板书却还是知识点罗列。
**“老中医问诊”式的教研**
那次失败后,我们开始用土办法:每周选一个班“解剖”。记录学生原话最有用,比如小胖子王浩说:“老师,您上次讲《故乡》非要扯‘城镇化’,可我连闰土为什么变麻木都没懂。”这话让我脸发烫。后来调整策略,先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自己的疑问,再匹配整合点。有意思的是,李老师带的实验班突然冒出个“《孔乙己》外卖员生存对照表”——孩子们自发把跨学科作业做成了社会调研。
当然也有翻车的时候。去年市级公开课,我们精心设计的“《诗经》植物跨界赏析”,被专家组批评“像生物课嫁接语文”。我至今记得那个争执到午夜的复盘会:年轻教师坚持“创新没错”,老教师拍桌子说“文体特征都丢了”。最后我们妥协了,但妥协得很值——现在每份教案右上角都多了个红色标注框:“本课不可替代的语文价值”。
**种竹子的人**
说到李老师,她第一次磨课时手抖到翻不开PPT,现在却能带着学生辩论《红楼梦》里的饮食隐喻。改变她的不是那些“青年教师速成手册”,而是教研组近乎残忍的坦诚。有次她模仿名师上了堂热闹的《背影》,评课时我直接放了学生录音:“老师今天为啥老问‘你哭了吗’?我爸又没死。”她当场红了眼眶,但三个月后,她交来的教学设计里多了页“学生真实困惑采集表”。
更触动我的是张老师的转变。他总抱怨学生不交作业,我们组团蹲班三天,发现他板书上的箭头永远从“主题思想”直接跳到“艺术特色”。后来老陈画了张漫画贴在他教案本上:一个学生扛着“看不懂的逻辑梯子”摔得四脚朝天。说实话,这种个性化诊断比十次集体备课都管用。
**咖啡渍上的反思**
课题申报今年又没达标。我盯着被咖啡渍晕开的驳回意见,突然想起女儿在黑板上画的那朵歪扭的花——可能我太执着于“突破性成果”,反而忽略了基础规范。就像那次带老师们去参观菜农大棚,人家说“急不来的,西红柿挂果前要蹲苗”,教研何尝不是这样?我们总想速成“核心素养”样板课,却忘了真正的成长需要“浪费”时间。
有件事我始终耿耿于怀。上个月整理资料,翻到五年前“跨学科研究”的会议记录,满纸都是“元宇宙”“项目式学习”这类热词。而如今最受学生欢迎的,却是生物组和语文组捣鼓的“校园植物古诗词挂牌”——朴素的、能触摸的联结。我不是说理论没用,只是…你懂的。
**润喉糖盒里的明年**
窗外的雪扑簌簌往下落。老陈突然问:“明年还冲市级课题吗?”我摩挲着润喉糖盒子没答话。想起李老师上周神神秘秘塞给我的纸条:“组长,我发现学生辩论时冒出的金句,比教参里的‘标准答案’鲜活多了。”
或许明年该少要些“成果”,多留点容错的空白?就像女儿那朵花,虽然不像教案本上的红勾那么整齐,但那是活的。